十年!難忘你的堅強!
十年!我們難忘堅強!
5·12汶川地震十周年,
我們記錄了災區(qū)人民的堅強。
從災難中幸存下的身軀,
盡管傷痕累累,
但他們的臉上依舊,
帶著微笑和堅定,
迎接新生活的開始。
2009年4月5日,
北川東河口地震遺址。
黑色的墓碑,
紅色的字體,
醒目而肅穆,
寄托著對故人的哀思。
黃亮 攝
2008年5月13日,
汶川聚源中學。
經(jīng)過一夜的奮戰(zhàn),
高瑩終于從廢墟中被救出,
臉上帶著微笑...
她也是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,
救援成功的第一個幸存者。
王曉溪 攝
2008年5月17日,北川。
面對堰塞湖的威脅,
救援官兵緊急組織疏散,
一位小姑娘回望遠去的家鄉(xiāng)。
王曉溪 攝
2008年5月19日,北川中學。
復課儀式后合影時,
同學們都不約而同靠得更緊。
這張照片事后被,
國家檔案館永久收藏。
王曉溪 攝
采訪手記
聽到地震的消息,作為記者第一反應就是要盡快趕赴現(xiàn)場。我當時和國家地震局跑口的文字記者一起,迅速到達機場,與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匯合,最終,可以說是想盡辦法“混”上了飛機。
當?shù)谝粫r間到達汶川地震現(xiàn)場時,看到滿目的廢墟,為慘烈的狀況感到震驚。當跟隨救援隊探測到廢墟里有生命跡象時,我立刻開始目不轉(zhuǎn)睛地拍攝艱難的救援過程......整整一夜才救出第一位幸存者。天亮時,才發(fā)現(xiàn)我們的腳下就是學校的一層樓板,下面就是坍塌的學生上課的教室,想想下面埋著很多年少的生命,心里的難過無法描述。
還有一種痛苦就是發(fā)稿困難,每天都要想各種辦法去“蹭網(wǎng)”......當我第一次把照片傳回報社,心里才稍感踏實。
作為一名攝影記者,我拍攝過很多次災難場面,有時大家開玩笑說我都練就出了生命探測儀的本事——是否有生命跡象、到底有多深的尺度、能有多大的生還希望.....問王曉溪,他有數(shù)。其實,這一切都是基于我對工作的認真和使命感。
能在第一時間、最近距離拍攝災難和救援,并把這些真實的信息傳達給公眾,只是我作為記者應該做的。
——王曉溪
2018.5.6
2008年5月25日,
成都華西醫(yī)院。
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,
搜救隊員張健強、
何紅衛(wèi)來到醫(yī)院,
看望“可樂男孩”薛蕭。
他們兌現(xiàn)了自己和薛蕭,
在廢墟下的約定———
給他帶來了兩大瓶可樂。
賈婷 攝
2008年5月25日,
成都華西醫(yī)院。
17歲的“手機女孩”卿靜雯,
在漢旺鎮(zhèn)東汽中學教學樓廢墟中,
被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,
花了24個小時將她救出。
看到自己手機蓋,
被甩到廢墟另一個角落里,
卿靜雯在被抬出前,
叮囑救援隊員張健強,
“救完所有人后,
請幫我把手機蓋撿起來收好,
見面時交給我。”
重逢的一刻,
她認出救她的叔叔,笑了。
賈婷 攝
2008年5月30日,北川。
六一兒童節(jié)快到了,
生活在幾個安置點的孩子們,
正在排練節(jié)目,
準備在晚會的時候表演。
黃亮 攝
2008年5月31日,綿陽。
綿陽市民到機場,
迎接武警官兵。
孩子的一個吻,
是此時最好的安慰和獎勵。
黃亮 攝
2008年6月1日,北川。
休息時間女同學們圍在電視旁,
看播出的偶像劇,
生活正在恢復原有的樣子。
黃亮 攝
2008年6月8日,北川。
擂鼓鎮(zhèn)敬老院的老人,
像往常一樣在室外透透風。
黃亮 攝
2008年6月9日,漢旺鎮(zhèn)。
福興二小的操場上,
擺放著在地震中罹難的學生的照片,
一個小姑娘邊走邊回望,
那些熟悉的笑臉。
黃亮 攝
2008年6月11日,
西安唐都醫(yī)院。
愛好芭蕾的女孩李月,
在地震的廢墟中挨過了70個小時后,
被搶救出來,
但是左腿由于被壓時間太長肌肉壞死,
不得不高位截肢。
2008年5月21日,
她被送到西安唐都醫(yī)院治療。
面對傷殘,
“芭蕾女孩”一臉的堅強,
看了讓人心疼。
賈婷 攝
2008年6月11日,
西安唐都醫(yī)院。
三歲的“敬禮男孩”郎錚,
在西安唐都醫(yī)院里玩得很開心。
自從2008年5月25日,
郎錚轉(zhuǎn)到西安治療后,
有很多好心人來到醫(yī)院,
給這個懂得感恩的孩子,
送來千紙鶴祈福,
或者送來玩具,
陪伴他度過難熬的治療期。
賈婷 攝
2008年1月4日,什邡。
在羅漢寺出生的嬰兒一家人,
感謝住持素全大師。
羅漢寺在5·12汶川地震期間,
打開寺門,
接納無處可去的產(chǎn)婦在寺內(nèi)生產(chǎn),
前后不多不少出生108個孩子,
正合羅漢之數(shù),
這些孩子被叫做羅漢娃。
賈婷 攝
2008年1月4日,什邡。
地震造成鎣華鎮(zhèn)中學,
初一(2)班45個學生只幸存了25個。
賈婷 攝
采訪手記
5·12汶川特大地震一晃已經(jīng)過去十年了,隨著12日這一天的到來,那段揮之不去的難忘采訪經(jīng)歷又再次浮現(xiàn)在了腦海。
作為一個北京長大的孩子,我從來沒有想到過一場地震會奪去那么多人的生命,使那么多的家庭支離破碎。奔赴災區(qū)之前,在我的人生中我還不曾體會過地震帶來的恐懼,也很少思考死亡。
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(fā)生后,為了照顧女記者,我并沒有第一時間進入災區(qū)采訪。但是,隨著災情的嚴重,在我多次申請下,終于借著中國紅十字會第二批輪換醫(yī)生的機會,我和醫(yī)生們一起抵達了災區(qū)。
我經(jīng)常是白天租車去北川、綿陽、漢旺等地采訪,晚上返回成都駐地發(fā)稿。我至今都還記得,當我到達漢旺鎮(zhèn)時,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,整個漢旺鎮(zhèn)幾乎全部垮塌了,街道到處是慘象一片,空氣中彌漫著尸腐的氣味,即便戴上兩層口罩都還聞得到。
當我走到漢旺鎮(zhèn)幼兒園時,我再次驚呆了,整個幼兒園主體結(jié)構(gòu)全部垮塌,在我腳下散落著一地孩子們的童鞋。我心里明白,每雙鞋都代表了一個鮮活的小生命。
當時災難過去七天了,廢墟上救援隊還在進行搜尋......當晚十點多我回到成都,由于所有飯館都因為哀悼日關閉,我只好去麥當勞填飽肚子,當我坐在座椅上看著鄰桌活蹦亂跳的孩子時,我再也忍不住了,任憑淚水奔流。我不敢相信,相隔百公里之遙,鮮活的小生命已經(jīng)逝去,災難的無情在此刻凸顯無疑。
在之后幾天的采訪中,我看到了更多生命的殞滅,但我也看到了這樣的災難在挑戰(zhàn)人類意志的同時,也放大了人類的美德,很多勇敢、感人的故事不斷出現(xiàn)。
——賈婷
2018.5.2
2009年4月1日,北川。
地震之后第一個清明節(jié)到來前,
有大批幸存者前來祭掃。
黃亮 攝
2009年4月2日,北川。
母親在廢墟旁擺放娃娃玩具,
祭奠死去的孩子。
黃亮 攝
2009年4月2日,北川。
“夾縫男孩”鄭海洋,
坐著輪椅來到廢墟上,
悼念遇難同學。
黃亮 攝
2009年4月3日, 北川。
在路邊等車的的羌族小姑娘,
個個臉上帶著天真的笑容。
黃亮 攝
2009年4月3日,北川中學。
學生們下課后奔向食堂,
在他們的臉上,
已看不到一年前的陰霾。
黃亮 攝
2009年4月3日,北川。
老北川的居民,
在災后安置房內(nèi)舉辦婚禮。
黃亮 攝
2009年4月3日,北川。
老北川的居民,
在山坡上經(jīng)營的露天照相館,
生活正在逐漸恢復正常。
黃亮 攝
采訪手記
2008年6月5日 多云轉(zhuǎn)陰
離那個可怕的日已經(jīng)過去了二十幾天了。我第一次走近了北川,這個在這次劫難中最為慘烈的地方。
在北川,還有一個更慘烈的地方,那就是北川中學這個原有2800名學生的普通中學,他們都曾是含苞待放花朵。
在警戒線內(nèi)的廢墟上,在我左手的位置有一張小書桌,上面整齊的擺放著的東西依次是:兩瓶礦泉水、兩罐八寶粥、一個公仔玩具、一包餅干、一個蛋黃派、一根火腿腸、十幾枚花生、一塊糖、一支已經(jīng)融化的冰棍和一束已經(jīng)凋謝了的我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兒再加上幾塊石頭。這應該是某個孩子的家長或者朋友剛剛來這里祭奠幼小生命留下的。
一位在北川中學服務的來自北京的志愿者告訴我,像這樣來這里祭奠的人每天都有。
志愿者把我?guī)У搅艘殉蓮U墟的教學樓的后面。這里有兩座學生的宿舍樓,這看上去很安靜,如果沒有廢墟的參照,不會以為這里發(fā)生了那樣災難。當我問及這位志愿者為什么留在這的時候,回答讓我愕然。他是自發(fā)在這里看樓的,防止有人再來偷盜孩子的東西。
我?guī)缀醯矫恳婚g宿舍里都看了看,情況基本一樣,滿地狼藉。地上時不時能看到已經(jīng)被掏空的錢包、被掀起的床鋪、散落的存折和提款卡。在這里上學的孩子很多是來自偏遠的山寨和村莊,他們帶來幾乎是家里能夠給他們提供的所有東西和希望。對于那些已經(jīng)逝去的孩子們,這里的東西是他們留下的全部了……
五樓的宿舍,是初一、初二年級的宿舍,這些孩子在這次災難中大部分逝去了。我走進了其中的一間,走到被撬開的儲物柜前,不禁的往里面看,里面的柜門上貼滿了孩子們偶像的照片和自己及朋友們的大頭貼,花兒一樣的笑臉。當我的目光移到中間偏右的一格,忽然,一個用塑料袋仔細包裹的蘋果映入我的眼簾,蘋果散發(fā)著水果的香味兒,在塑料袋的內(nèi)壁上還有水珠,這是一個沒有來及吃的蘋果!
到這里,我的眼淚再也無法控制,情緒已經(jīng)被壓抑的太久了,腦海中閃過剛才看到擺放在廢墟前小課桌、狼藉的地面上散落的張張笑臉的照片還有蘋果的香味兒……
2008年6月11日 多云
一個月很快過去了,無情的災難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。但這災難凝聚了人心,弘揚了大愛,同時也鞭撻了丑惡。
由于其它的采訪安排,我并沒有第一時間奔赴災難現(xiàn)場。作為一名記者,我需要像其他同行一樣的工作,但就我個人而言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是十分的痛苦的,只能盡量把真實的瞬間留在自己的記憶里。
對于一個記者而言,這樣的經(jīng)歷是難得的,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是有職業(yè)責任的,不要愧對自己的技能和本該有的責任。但是,這技能的初衷不是用來夸耀的,不是用來以記錄別人的悲傷、痛苦來換取虛名的。一個完整的善良人才是一切職業(yè)的前提。
——黃亮
2009年5月4日,北川。
北川群眾公祭失去的親人。
黃亮 攝
有新聞的地方就有我們!
我們時時關注,
并傳遞著人間大愛。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